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 吾輩當自強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2週年,今天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悲痛的歷史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舉國祭奠提醒着我們和平的珍貴;今日的幸福鼓勵着我們,吾輩當自強。
歷史:落後就要捱打
從1840年到1945年,百餘年間,中國戰火頻仍、兵燹不斷,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苦難不堪回首。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佔南京後,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大肆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從鴉片戰爭以來的備受凌辱,到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及至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國力衰微就容易引起外敵窺探,實力不夠很難獲得別人尊重,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國家記憶:檢閲民族精神
2014年2月27日,中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當年12月13日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
南京大屠殺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場發生在八十多年前的慘痛歷史事件,而成為了中國人共有的集體記憶和國家記憶的一部分內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一民族共同記憶必定會成為凝聚中國民族的強大力量。
吾輩當自強
每一年的國家公祭日,南京上空響徹凌厲的防空警報,行人停步默哀,汽車駐車按響喇叭,航道上的輪船長鳴汽笛……一座城市沉浸在為死難同胞默哀的悲痛之中,全國各地都會開展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然而銘記和懷念,絕不是簡單的追思告慰,需要勇於從恥辱的歷史中體悟使命、激發擔當。只有讀懂並始終扛起重若千鈞的使命擔當,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更加鏗鏘有力,我們奮進的姿態才會更加鬥志昂揚。在昭昭歷史的告誡下,吾輩只有自強不息,才有今日邁着堅定步伐走向復興之中國。
對歷史苦難反思,是為了矢志復興的精神檢閲;回放昨日的屈辱和苦難,是為了凝聚此刻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們帶着這份沉甸甸的情懷上路,追求未來的和平與安康。(中國西藏網 文/孫健 )
-
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成功 西藏也曾有檔案入選
2013年,西藏自治區檔案局申報的《西藏元代官方檔案》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該文獻2002年提名,直至2013年方入選,期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其入選給西藏檔案工作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也推動了國際社會對西藏曆史的追溯。[詳細] -
從《南京條約》到習近平高規格訪英 中國絕不再被碾壓
10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攜夫人彭麗媛赴英,進行為期5天的國事訪問。兩國媒體早已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預熱報道:入住白金漢宮,103響禮炮,英國王室作陪……英方對習主席接待規格之高既是禮貌,也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詳細] -
安倍看中的這個女人是誰?否認南京大屠殺還與“藏獨”有瓜葛
8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改組內閣,新任防衞大臣的稻田朋美可謂頗“引人注目”。這位極右翼女政客與安倍關係密切,曾出書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侵略歷史,主張日本擁核,還與“藏獨”有瓜葛。[詳細]